面具》 給雙木琴與管樂團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16年8月6日,桃園文化局演藝廳,臺南市管樂團,指揮:鍾耀光,獨奏:林威震、周芸如

面具是非洲藝術重要的元素,特別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和中非地區,那裡的面具造型最豐富,藝術表現力最強,長久以來深深影響著歐洲藝術的發展。今年我的朋友在中國舉辦了一個非洲面具巡廻展覽,給了我很多非洲面具的相關資料,讓我從中獲得很多創作靈感。 «面具»是由臺南市管樂團委託創作,完成於今年6月,是寫給雙木琴與管樂團的作品。其中運用到很多西非鼓樂的元素,如Yankadi, Macru, Kuku, Fanga節奏。最特別的是樂團打擊組採用西非鼓樂的常見編制:一人打Dununba, 一人打Sangban, 一人打Kenkeni¸二人打Djembe。除了Djembe以外,所有人都需要左手打鐵器,右手打鼓,左右手獨立,在快速樂段時頗有挑戰性,但非常有演奏特色。至於木琴(marimba),其起源說法不一,有人推論是起源自非洲,16世紀傳入南美並在南美發展為現今的木琴。不管木琴歷史是否與非洲扯上關係,但現代木琴與西非鼓樂是非常美妙且合理的組合,這是不爭的事實。

 

圖騰柱

  試聽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DikhyrwFA
世界首演: 2011年6月30日,嘉義 WASBE 世界管樂年會,宜蘭演藝廳,臺灣管樂團,指揮:郭聯昌
由臺灣管樂團委託創作,完成於20116月,全曲長約9分鐘,並於該年在台灣舉辦的WASBE大會中世界首演,由郭聯昌指揮。"圖騰"是原住民對其祖先、神或與氏族有親緣關係的象徵物,源于印第安語。圖騰柱就是畫有把圖騰的柱子,在世界各地,原住民常用繪畫或雕刻等作為圖騰的標誌,刻印在柱子或旗幟等器物之上,通常代表該地區原住民重要的傳統文化表徵與遺產。這首樂曲混合了臺灣、非洲、與南美地區的原住民音樂素材來創作,主要是喚起現代人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全曲節奏强烈,配器手法新穎粗獷,尤其强調非洲複合節奏的特色。
 

狩獵祭

 試聽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Gwl6oUveU
世界首演: 2011 嘉義 WASBE 世界管樂年會,中華民國國防部示範樂隊,指揮:劉佑民
由2009年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臺灣本土音樂教材"計畫(管樂曲 II )委託創作。狩獵是原住民藉以生存的最原始方法,狩獵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智慧與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在很多族群裡,獵人的地位是至為尊貴的。作曲家參考了不少原住民的狩獵歌曲,並把原來較簡單的旋律加以裝飾、重組與拼貼,變得更適合管樂器演奏。在《狩獵祭》這部約9 分鐘的管樂團合奏曲中,作曲家企圖表達狩獵者在狩獵的過程中,體驗到人類能力的有限與生命的可貴。全曲分為快慢快三個段落,在中段慢板裡強調獨奏樂器音色。為了讓學生容易上手,採用典型美式管樂合奏曲的風格創作,難度屬中等程度。
 

管樂團協奏曲《遠方的凱歌》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10月30日,臺北國家音樂廳, 臺灣管樂團,指揮: 鍾耀光
此曲由臺灣管樂團委託創作,於2006年7月在臺北市完成,是 為紀念2006年6月12日逝世的匈牙利作曲家李蓋悌而創作。這是一首單樂章型式的 小型協奏曲, 樂曲開始是用李蓋悌的微型複調(micro-polyphony)的手法創作,主要是展示單簧管組的低中音區的音色並與鍵盤打擊樂器(包括鋼琴)的高音區音色產生豐富的色彩對比;後來薩克斯風加入,音色擴展為單簧片類的音色,後以法國號作橋樑,把音色轉移到銅管組,音樂自始充滿動力,節奏鮮明,與前段落構成極大對比。 樂曲後半段是以金屬音色為主的凱旋歌,充份展示銅管組與打擊樂組的技巧。

《薩克斯風協奏曲》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8月28日,臺北 國家音樂廳, 卓樂管樂團,指揮: Francois Boulanger,獨奏:顏慶贀
此曲由雙燕樂器公司委託創作,於2005年12月在臺北市完成,是單樂章型式的協奏曲, 樂曲以薩克斯風演奏黃河船夫曲”黃河幾十幾道彎”的華彩樂段開始,其中大量利用到滑音效果,伴奏的管樂團還加入叫喊聲,以增加音樂張力。緊接著的僈板樂段是以板胡獨奏曲”月芽五更”為素材加以發展。”月芽五更”原本是遼 寧、吉林地區的一首漢族民間小調,內容描寫女子思念情郎時,內心時而矜持時而奔放的思潮起伏, 是一首極細膩之相思調。 之後樂曲進入快板,作曲家把月芽五更的動機作變型發展,同時應用多種薩克斯風前衞的演奏技巧,如超吹泛音、類似揚琴滾奏的快速花舌、彈舌音與極高音域等,把樂曲推到最高潮結束。
 

《單簧管協奏曲》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8月28日,臺北 國家音樂廳, 卓樂管樂團,指揮: Francois Boulanger,獨奏:楊喬惠
此曲受法國豎笛家Sylvie Hue 與我國豎笛家楊喬惠聯合委託創作,於2006年6月在臺北市完成,是單樂章型式的協奏曲, 樂曲以單簧管宣敍調風格的華彩樂段開始。 經過像古琴音樂的樂團間插段後,緊接著的慢板樂段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山歌風格,節奏自由,曲調舒展高亢。之後樂曲節奏漸趨鮮明與複雜,單簧管獨奏部份以大跳為主 最後樂曲進入非常激動快板,有少數民族音樂的風格,同時單簧管獨奏展示極高音域的演奏技巧,伴奏樂團節奏粗獷,把樂曲推到熱烈的氣氛下結束。
 Entends, ma chère, entends la douce Nuit qui marche Rhapsody for Trombone and Wind Ensemble

《聽,親愛的,柔夜正來臨》長號與管樂團狂想曲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8月28日,臺北 國家音樂廳, 卓樂管樂團,指揮: Francois Boulanger,獨奏:李賢哲
標題是取材自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著名詩集惡之華 (Les Fleurs du Mal)中的一首詩靜想 Recueillement 的最後一句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也曾為這首詩譜曲。 此曲長約8分鐘,採用印象派的風格創作,由於詩集突破了關於美的傳統觀念,描寫醜陋的事物和病態的感情,目的是要“化醜為美”,因此在音樂處理方面,作曲家也利用長號少用到的最高與最低音域的特有音色,來表逹這首意象派詩的朦朧效果

《舞躍飛魚》自《臺灣風情畫》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8月28日,臺北國家音樂廳, 卓樂管樂團,指揮: Francois Boulanger

此曲由春之聲交響樂團委託創作,並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創作補助,於2002年8月在臺北市完成,首演後甚獲好評,己由 臺灣多個樂團如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愚韻交響樂團臺北縣交響樂團再演, 今年(2006年)9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赴北京訪問也 會安排演出此曲全曲利用多采多姿的配器手法來描繪台灣七處最有特色的景觀,其中第四樂章《舞躍飛魚描繪蘭嶼雅美族舉行飛魚祭時的熱鬧場面,打擊樂器與銅管有強烈鮮明的表現,描繪出原住民剛毅堅忍的性格;這是一首氣氛熱烈,性格粗獷的舞曲,2006年8月 完成改編給管樂團的版本。

《第一號木琴協奏曲》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8月28日,臺北國家音樂廳, 卓樂管樂團,指揮: Francoise Boulanger,獨奏:周芸如
此曲由台灣管樂協會委託創作,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全曲共有三個樂章,由管樂團伴奏,作為第一屆臺管盃木琴比賽的指定曲。第一樂章是活潑的 嬉遊曲(Divertimento),第二樂章是優美的帕薩卡里亞舞曲(Passacaglia),並以一個高難度的三聲部賦格華彩樂段結束。緊接的第三樂章是 節奏緊湊的諧謔曲(Burlesque)。

《四首畢卡索主題練習曲》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6年4月22日,臺北縣康橋雙語中小學, 臺灣師範大學管樂團,指揮: 鍾耀光
此曲由台灣管樂協會委託創作,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全曲 共有四個樂章,每樂章約三分鐘長度,作為2006年第六屆台灣管樂協會盃管樂團比賽的指定曲。四個樂章分別以四幅畢卡索不同年代與風格的名畫為主題創作:

I.  生之喜悅 (1946) :二次大戰後,畢卡索回地中海區域生活,同時認識了妻子Francoise Gilot 使畢卡索重新對繪畫與生活產生無限熱情。Francoise側面剪影出現在畫的中央,藍色與黃色的基調暗示地中海大海,陽光與沙灘。

II. 亞維儂的少女 (1907):這幅畫被一些藝術史學家認為是現代藝術的起源,標題中的亞維儂是巴塞隆納紅燈區一條大街的名稱,畫中是以亞維儂大街一間妓院為背景,五名裸體的女子隨著神秘而憂鬱的節拍起舞,構成這幅極具爭議性而影響深遠的名作

III. 火槍手與愛情 (1969):這幅畫是畢卡索晚期回歸立體主義的名作,主人翁火槍手暗示著晚年畢卡索對回復早年男性青春活力的渴望與夢想。

IV. 格爾尼卡(1937) :1937年西班牙格爾尼卡鎮被德國戰機轟炸,造成2000多名無辜市民死傷,愛國的畢卡索便完成這幅巨大作品,作品採用了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畫中肢體殘缺的士兵,倒地嘶叫的馬傳遞出巨大的震撼力量,後來被公認為反對戰爭暴行的最有力的宣言。

《飛揚的心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2004年4月14 日,日本大阪巨蛋, 臺北青年管樂團, 指揮:侯宇彪
這作品是為2004年國泰人壽大阪年會創作的主題曲, 歌詞由郭淑齡創作,有濃厚的原住民音樂風格,中間有一段東方鼓樂的華彩樂段,由侯宇彪指揮臺北青年管樂團與日本"TAO"太鼓團作世界首演。 原版應用管樂團與合成器,於2005年再為示範樂團改編給大型管弦樂團與人聲演奏,再 由侯宇彪指揮。最後於2006年由桃園縣管樂團委託改編為大型管樂團,男聲獨唱與四位女聲合唱的版本,全曲長度約七分鐘。
信號曲與進行曲展翅上騰 試聽Window Media Audio 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2002年8月30 日,臺北市國家音樂廳, 臺北青年管樂團, 指揮:侯宇彪
原是為2002年國泰人壽曼谷年會創作的管弦樂曲,由侯宇彪指揮曼谷交響樂團作世界首演。於2002年8 月為慶祝軍人節音樂會改編給管樂團演奏,再由侯宇彪指揮臺北青年管樂團作世界首演。進行曲是以循環體創作,信號曲則擔任引子與尾聲的功能,全曲長度約四分鐘。
 

《千禧禮讚》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 2000年12月25日,臺北市國家音樂廳,輔仁大學音樂系管樂團,指揮:  郭聯昌
臺北縣政府於 2000年5月發行的《台灣管樂風情》CD 
此曲由臺北縣政府委託創作,收錄在臺北縣政府於 2000年5月發行的《台灣管樂風情》CD中。全曲約七分鐘長度,分三大段落:第一段落呈聖詠風格,第二段落為快速的舞曲與賦格段,第三段落為光輝燦爛的慶典信號曲。 此曲在2000年12月25日於臺北市國家音樂廳由郭聯昌指揮輔仁大學音樂系管樂團作公開首演

《節慶》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  1992年6月10 日 臺北市國家音樂廳 幼獅管樂團,指揮:  郭聯昌
1.  WASBE CONCERTS, 1995.  KOCD 4551/60

2.  WASBE CONCERTS, 1996.  AMOS 5820

《節慶》原為九位打擊樂手而作,在1992 年改編給大型管樂團演奏;樂曲的主題是取材自聶耳的《金蛇狂舞》。全曲可分為四個不中斷的段落:第一段落是莊嚴的序奏,第二段落是徐緩的祭典音樂,先由薩克管演奏的五聲音階祭典旋律不斷以「卡農」的手法疊置成十多個聲部的大合奏。第三段落是激烈的祭典舞,緊接著由打擊組獨奏的第四段落,獨奏內容是選取自傳統的中國鑼鼓點,按一定的結構佈局聯綴而成。《節慶》除了己被收錄在1995 年與1997 年的世界管樂大會(WASBE)的音樂會套裝紀念CD中之外,自從於1998年由著名維也納Johann Kliment 出版社出版後,此曲被世界各地職業管樂團廣泛地演奏,並成為管樂團重要經典曲目之一。
秦王破陣樂為管樂團(分為五組)而作   試聽檔 
世界首演:  1996年12月31 日 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幼獅管樂團,指揮:  陳澄雄
破陣樂 原名秦王破陣樂,創作於唐太宗貞觀七年,以歌頌秦王李世民大破叛將劉武周戰陣之豐功偉績。舊唐書音樂誌記載 : "自破啤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蕩山谷。破陣樂 後流竹至印度及日本多國, 成為馳 名中外之樂曲。本曲係採用何昌林根據唐代樂工石大娘 五弦琵琶譜 之譯譜作為基本素材加以發展成. 樂隊編制將管樂團分為五組,第一、四組以木管為主,置於舞臺前左右兩側 ; 第二、三組以銅管為主,置於舞臺後左右兩側,第五組由五位獨奏者(降E調豎笛、英國管、次中音與高音薩克管、長號、打擊樂)組成,置於舞臺中央。為保留唐代立都伎音樂 伴以擂鼓,氣勢磅礡 之特色,樂曲結朿前以排鼓為領領奏樂器,把氣勢推至最高潮後結束全曲。
第一號管樂交響曲:第一部份《璧畫》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  1992年6月10 日 臺北市國家音樂廳。 幼獅管樂團,指揮:  鍾耀光
樂曲完成於1995年, 是作曲家創立周易樂法後的一部重要作品。樂曲分為四個不間斷的段落: 《敦煌冥想》《絲路》《璧畫》《塞外明月》《敦煌冥想》只由17 支豎笛演奏,作為樂曲的序奏 。《絲路》《璧畫》為全曲之核心部份,打擊樂在這裡擔任領奏的角色,節奏取材自十番鑼鼓的數學結構。尾聲《塞外明月》則發揮各類木管樂器的音色。整部作品是二個樂思C-F-G (乾樂思,由銅管奏出)與 G#-A-Bb (坤樂思,由豎笛奏出)的相交過程。乾坤樂思有時相互排斥,有時相互合併,有時相互結合為新的元素。相交的過程則由易經的序卦傳內對64 卦次序的解釋來支配。
第一號管樂交響曲:第二部份《山祭舞》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  1998年12月3 日,臺北市國家音樂廳。天使之翼管樂團, 指揮:  黃奕明
  畫笛唱片
本曲是作曲家為管樂團編制所創作的第四首作品,於1998年8月完成,樂曲形式為「快、慢、快」 三段式,前段由上低音號的獨奏主題引導,進入拉丁風味的舞曲段落。中段豎笛在超高音域的獨奏,而這段難度極高的豎笛獨奏,有頗多現代音樂技巧的發揮 ; 最後進入快板終樂章,素材是取自 1997年實驗國樂團委託作曲家創作的山祭(為三弦與四把提琴而作)。全曲呈現出作曲家在節奏與管樂團配器法方面的創新理念。
台灣民謠組曲   試聽檔 
世界首演:  2002 年10月10 日,總統府廣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與節慶管弦樂團及實驗合唱團, 指揮:  張佳韻
 
本曲是 為2002年國慶總統府全國星空音樂會而改編,由張佳韻指揮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與節慶管弦樂團及實驗合唱團作世界首演。組曲是以《望春風》、《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曲家以排灣族民謠為素材創作的《雲海傳奇》、《愛拼才會贏》、《站在高崗上》五首樂曲組成,後由文建會發行音樂會DVD。2003年再由顏慶賢老師委託,重新改編給大型管樂團與混聲四部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