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梁祝》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 2003年9月11 日-14日,台北市國家劇院, 大風音樂劇場,愚韻室內樂團,指揮:張佳韻
有關詳細介紹請進入梁祝音樂劇官方網站。

《火誡》  試聽Real Audio檔案請單擊右圖示
世界首演: 1998年3 月31 日台北市國家劇院演奏廳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打擊樂團
《火誡》是於1998年一月在臺北完成。文字取材自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著名長詩The Waste Land 《荒原》的第三段”The Fire Sermon”《火誡》。《荒原》這主題意指乾旱焦裂,貧瘠荒蕪的土地,這意象暗指現代人乾旱的靈魂與垂死的現代文明。詩到了後段,艾略特給予人類答案:只有為人受難死後又復活的基督才能拯救這個敗壞的現代社會。結合東西方的宗教的代表:佛與聖奧古斯丁對「火」的比喻,呼籲人類拋棄一切屬情慾的事物。音樂末段選用原詩的最具代表性的二句: “Burning, burning, burning” ”O Lord Thou pluckest me out”,以配合艾略特創作這首詩的原旨。前一句是取材自佛經中「萬物皆燃燒」,後句摘自聖經舊約阿摩司書四章11節。

《火誡》音樂分三大段落,人聲在此曲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我選出《火誡》最富隱諭性的字彙作為各段落的主要文字內容 (粗黑部份)

第一段落

The river's tent is broken; ...By the waters of Leman I sat down and wept...While I was fishing in the dull canal...

第二段落

Twit twit twit

Jug Jug Jug Jug Jug

Weilala leiaWallala leiala

第三段落

Burning burning burning burning...O Lord Thou pluckest me out...

其中Twit Jug 是夜鶯的歌聲,是艾略特取材自奧維德 (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Philomela Tereus王強姦後化作夜鶯悲鳴的故事;暗指現代社會的道德淪亡,並與後來摘自華格納《諸神的黃昏》第三幕裡萊茵河三少女唱出Weilalaleia的純潔歌聲成強烈對比。

樂曲一開始就顯示出艾略特原詩的宗教意味,第一段落以佛教打擊樂器(如法鼓、佛典用的銅鈸與指鈸)為主,三位打擊樂手表情嚴肅地坐在舞台的前端,利用泛音唱法,模仿佛侶吟唱,吟唱內容由原詩富隱諭性的字彙的音節重新組合而成。原詩的「字彙」在裡己失去「字彙」原來的該有的功能和意義,現在變為表達音樂內容的音響而己。例如第四頁第一打擊樂手的詞,事實上是由  "river""tent" "broken"這三個英文字的音節重新拼湊而成。

第二段落由三位打擊樂手移動位置到舞台的後端的段落開始。全段以木類打擊樂器為主,而且是唯一有固定音高的段落,三位打擊樂手模仿夜鶯的歌聲及做出無意義的動作,表示一次大戰後歐洲社會的道德淪亡,人類失去自我,生活失去方向。第11頁第一打擊樂手唸的詞也是來自原詩,是艾略特對現代社會道德淪亡所作的隱喻或描述中較有代表性的句子。

第三段落從三位打擊樂手口唸鼓樂音節開始,全段以皮革類打擊樂器為主,節奏性強,採用韓國「四物遊」(Samulnori)激烈的鼓樂節奏,加上打擊樂手的叫喊 "Burning, burning, burning, burning...O Lord Thou pluckest me out..",意圖傳達艾略特詩中所宣揚「靠宗教燃燒自我可重生得勝」的信息。